

煙臺市民張先生因“咳嗽、憋喘”來濟南市中心醫院就診,經CT及顱腦MRI診斷為肺癌,病理分型為腺癌,全面檢查后,腦轉移,肺轉移,臨床分期為cT4N3M01,屬于肺癌的晚期,已失去手術機會。張先生目前有個正在上高中的兒子,家里經濟來源全靠張先生,突如其來的噩耗一度讓張先生對生活失去了信心。在親戚朋友的介紹下張先生找到了劉傳勇主任醫師。
劉主任見到患者后,詳細了解患者的病情,綜合評估患者的病情及身體狀況,指導患者參加了腫瘤科正在開展臨床實驗項目參加了“評價BPI-7711膠囊治療具有EGFR突變的局部晚期或復發轉移性初治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的隨機、雙盲、陽性藥物對照III期臨床研究”,給予免費檢測基因檢測,檢測結果為EGFR19突變,提供患者免費抽血、CT及磁共振檢查、免費先進藥物治療,經過4個周期的治療,使腦轉移消失,3區淋巴結消失,腫瘤縮小80%,目前患者身體狀況良好,咳嗽及憋喘癥狀消失,患者目前口服臨床實驗靶向藥42天返院一次,每次住院1天出院,也沒有耽擱張先生上班,每次返院還有200元補助,張先生和兒子每次看到檢查報告一次比一次縮小,且顱腦轉移消失,兩個人眼里看到了生活的希望,非常感謝劉主任的治療,下圖是患者病灶前后的變化情況。
治療前 治療后
臨床試驗指任何在人體(病人或健康志愿者)進行藥物的系統性研究。開展臨床試驗的目的就是為了,證實或揭示試驗藥物的作用、不良反應及/或試驗藥物的吸收、分布、代謝和排泄,確定試驗藥物的療效與安全性。
腫瘤臨床試驗常會存在兩個誤區
誤區一:參加臨床試驗風險很高。
正解:因為臨床試驗的規范開展是有這一系列嚴格標準化流程,要求各種用藥后出現的癥狀做到詳細記錄和隨訪,因此參加臨床試驗的患者會得到比平常的臨床就診更多的關注。最終保證到各種不良反應及時發現和處理。
誤區二:沒有好的治療辦法了再考慮臨床試驗。
正解:隨著新藥的研發,很多藥物不僅僅用于標準治療無效的患者,而是可以用于一線治療(晚期患者首次接受的全身治療)、輔助治療(手術切除腫瘤后接受的治療)、新輔助治療(手術前接受的治療)、以及維持治療(初始治療有效繼續用一種藥物維持)。所以,無論您的疾病處于哪種分期,治療進行到哪種程度,都可以去了解臨床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