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月底,患者劉大爺慕名由濰坊輾轉來到我院內鏡中心暨濟南市消化道早癌診療中心,找到朱靖宇主任尋求治療。
原來,今年58歲的劉大爺1月前因胸骨后不適,于當地醫院行胃鏡檢查發現一處食管早期腫瘤性病變,病理提示高級別上皮內瘤變。
細說起來,劉大爺20余年長期飲高度白酒,致使食管黏膜反復慢性炎癥,經內鏡下食管特異性染色劑盧戈氏液染色后,見多發彌漫性斑片狀淡染區至不染區,醫學上稱之為“斑駁食管”,是食管癌發生的高危因素,尤其在食管高級別瘤變病變的對側發現一處邊界不規則淡染區,病理提示低級別上皮內瘤變。
如此多發的病變,該如何處理?食管高級別上皮內瘤變屬于內鏡下黏膜下層剝離術(ESD)的治療適應癥,但是病變對側的低級別上皮內瘤變呢?如果同樣選擇ESD治療,食管黏膜剝離環周3/4周以上大概率會出現術后狹窄,嚴重影響生活質量;如果不處理,聽之任之,不久后低級別瘤變也必然會進展為食管癌。
簡單地說,黏膜下層剝離術實施范圍超過食管環周3/4的話,大概率會出現食管狹窄。而且,低級別瘤變還達不到需要黏膜下剝離術的程度。在當地醫院的詳細解釋之下,劉大爺慕名來到濟南,找到朱靖宇主任,想尋求一個妥善的解決方法。
朱靖宇主任為劉大爺確定的治療方案:食管高級別上皮內瘤變病變,給予內鏡下黏膜下層剝離術(ESD)治療;低級別瘤變以及其余斑片狀淡染區,給予內鏡下射頻消融術(RFA)治療。
內鏡下射頻消融術(RFA)是一種通過熱效應導致黏膜病變凝固壞死的治療方法,操作時先將病變范圍做標記,隨后將射頻消融電極片置于病變處進行燒灼,直至病變表面顏色變白。此種治療方法,具有簡便、安全、高效的優點,特別是對于大面積和彌漫多發的食管病變尤為適用,且與ESD治療相互配合可顯著降低病變殘留復發率和術后食管狹窄率。
經與劉大爺和女兒溝通,均同意行內鏡下ESD+RFA的治療方案,手術過程順利,術后患者無明顯不適,禁食48小時后流食,術后5天恢復良好出院。
濟南市中心醫院內鏡中心是山東省內唯一一家擁有內鏡下射頻消融設備的中心,并且參與多項省市課題研究及國家衛健委醫師共同成長計劃,已完成食管早癌內鏡下ESD+RFA手術數十例,治療效果好,并發癥少,并可顯著降低術后復發率和食管狹窄率,創造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希望可以為更多此類患者治療,解除后顧之憂。
濟南市中心醫院內鏡中心開展的內鏡下射頻消融,可用于治療平坦型消化道早期癌及其癌前病變、重度萎縮性胃炎、消化道毛細血管擴張癥等表淺病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