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骨關節外科以微創方法治療骨關節疾病為特色,擁有高級職稱人員5人,中級1人,博士3人,碩士5人。先后有兩人在美國和韓國學習關節鏡技術和微創人工關節置換技術??剖议_放床位20張,2002年引進美國先進的關節鏡設備,開展微創手術,在全面開展膝關節鏡技術的基礎上,開展了踝、肩、肘關節鏡技術,技術水平國內先進。
在關節置換方面,先后開展了人工髖、膝、肩關節置換術治療股骨頸骨折、股骨頭壞死、骨關節炎等疾病。多模式鎮痛方法和MIS微創全髖、膝關節置換技術為其特色。
星期一 | 星期二 | 星期三 | 星期四 | 星期五 | 星期六 | 星期日 | |||||||
上午 | 下午 | 上午 | 下午 | 上午 | 下午 | 上午 | 下午 | 上午 | 下午 | 上午 | 下午 | 上午 | 下午 |
今年62歲的丁大爺,3年前因“左膝骨性關節炎”接受了“左膝全膝關節置換手術”,術后丁大爺恢復良好,日常生活不受影響。4小時前,丁大爺不幸遭遇車禍,傷后即感左膝部劇烈疼痛、不敢活動,并迅速出現腫脹,就診于我院急診外科,進行了X線檢查后發現,丁大爺發生了左膝關節置換術后股骨假體周圍骨折。急診外科緊急邀請關節外一科李磊副主任醫師進行會診,李主任進行了查體并仔細閱片后,建議患者入院接受手術治療。
入院后完善膝關節CT等相關輔助檢查,進一步明確骨折的類型,排除手術禁忌后,李磊主任團隊為丁大爺做了“左膝關節置換術后股骨假體周圍骨折切開復位內固定手術”。術中探查見膝關節股骨假體穩定,無明顯假體松動,股骨遠端與股骨假體交界處骨折,為短斜形,呈短縮移位。給予骨折牽引復位后,分別與膝關節內側、外側各放置一枚鋼板固定。術后7天,丁大爺順利出院,目前正在積極康復中。
什么是股骨假體周圍骨折?
李磊副主任醫師介紹說,假體周圍骨折是指發生在人工關節假體周圍或鄰近的骨折。研究表明,關節置換術后5年內假體周圍骨折的發生率在全膝關節置換術(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中為0.5%-1.1%。隨著關節置換手術技術的成熟和人類預期壽命的延長,越來越多的人接受了關節置換手術,假體周圍骨折的發生總數量也在增加。
如何治療股骨假體周圍骨折? 如何對假體周圍骨折進行治療,是一個重要的問題。據李磊副主任醫師介紹,假體周圍骨折在高危人群中的發生率和死亡率較高,尤其是高齡老人。針對膝關節置換術后股骨假體周圍骨折,最常用的分型系統是Rorabeck和Taylor分型,該分型系統同時考慮骨折的移位程度和假體穩定性。一般情況下,I型骨折可行保守治療,II型骨折應采用內固定治療,而III型骨折則需要進行假體翻修手術。本例患者骨折線位于股骨遠端、股骨假體的上方,骨折端移位明顯,同時膝關節股骨假體穩定,骨折分型為II型。因此,我們為丁大爺選擇了內固定手術治療。
如何預防股骨假體周圍骨折?
李主任介紹說,大多數假體周圍骨折都是由低能量損傷或者跌倒傷導致的。同時,也和假體周圍骨質疏松、術后不科學的鍛煉方法、初次置換時假體的類型和安放位置等因素有關。
針對以上情況,建議選擇正規醫院的專業醫生進行初次關節置換手術,以減低假體類型及安放位置的影響。主要預防措施包括:
1.進行合理有效的抗骨質疏松治療。包括補充鈣劑、維生素D;接受特殊藥物治療,如唑唻磷酸、鮭降鈣素等;多曬太陽,適度活動等。
2.進行科學的功能鍛煉。初次關節置換術后需進行系統有效的康復訓練,從而恢復肢體功能,加強肌肉力量,恢復肢體的協調性,并同時加強術后護理,預防跌倒。
濟南市中心醫院關節外一科,在科主任郭舒亞的帶領下,在運動醫學領域取得了穩定的發展。在常規開展關節鏡下半月板縫合術、前/后交叉韌帶重建術、肩袖修補術、盂唇修復術等手術的基礎上,也順利開展關節鏡下多發韌帶重建術、韌帶翻修術、軟骨移植術等復雜手術,對肩、肘、腕、髖、膝、踝等各大關節的運動損傷的診斷治療,均位于省內前列。多年來致力于為患者提供更好的醫療服務,受到了省內外患者的一致好評。
今年75歲的劉阿姨,承受膝關節疼痛已有10余年。十多年來,劉阿姨一直依靠著止痛藥緩解疼痛,也曾就診過多家醫院,醫生建議她做膝關節置換手術,劉阿姨卻始終無法下定決心。近兩年來,劉阿姨右膝關節疼痛越來越重,并且逐漸變成“羅圈腿”了,不扶著東西沒法走路。下定決心要做手術的劉阿姨再次來到當地醫院,拍完片子以后,當地醫院的話讓她大吃一驚。醫生告訴她:“你拖延的時間太長了,從片子上看,你的膝關節骨頭缺損的太多,我們醫院做不了了?!边@可把劉阿姨嚇壞了,難道自己以后都不能恢復正常行走了嗎?
術前右膝正側位X線片+右膝CT三維重建可見內側骨質缺損
經過朋友推薦,劉阿姨找到了濟南市中心醫院關節外一科李磊副主任醫師。李主任在詳細了解病史、仔細體格檢查并閱讀右膝X線檢查后,告訴劉阿姨:“你患有右膝關節骨性關節炎,而且比較重,膝關節內側骨缺損比較大,但是,可以通過膝關節置換手術治療”。術前,李主任對膝關節骨缺損程度、骨缺損的處理、假體的選擇準備進行了細致的評估,同時擬定了精準截骨、軟組織平衡、修補骨缺損、恢復關節穩定性等全面的手術方案。李主任團隊為劉阿姨進行了全膝關節置換手術,術中經過截骨處理后,發現脛骨內側缺損占內側平臺1/3、深度約7mm,骨質疏松嚴重,于是按照計劃在常規全膝關節置換術的基礎上,加用了螺釘骨水泥技術和脛骨延長桿技術。手術及康復順利,術后5天劉阿姨順利出院。
術后右膝正側位X線片
什么是膝關節骨性關節炎? 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怎么治療? · 對于重度患者,則需要盡早手術治療。全膝關節置換術(total knee arthroplasty, TKA)是最常實施的骨科手術之一,手術可顯著緩解疼痛,改善功能和生存質量。而對于膝關節骨性關節炎合并嚴重內翻畸形、伴脛骨內側骨缺損和關節不穩者的處理,一直是全膝關節置換手術的難題。劉阿姨脛骨內側存在較大的骨缺損,同時合并關節不穩,若術中處理不妥當,容易并發脛骨假體松動,從而導致膝關節置換手術失敗。我們在脛骨假體中增加延長桿就是為了增加脛骨假體組件的強度以抵抗應力,從而達到增強脛骨側固定的效果。延長桿會增加固定面積和范圍,提供假體即刻的穩定性,可以分散假體和骨界面應力,使長期穩定性提高。延長桿在初次膝關節置換中的以下情況,可以考慮使用,包括:嚴重的骨缺損、術中需要使用限制性墊片、嚴重的骨質疏松、病人體重指數過大、嚴重的關節外畸形。因此,在進行初次膝關節置換術時,術前要充分進行評估,對于可能使用延長桿的初次置換的病例,在術前要做好足夠的準備。 膝關節骨性關節炎如何預防? 1、控制體重,肥胖增加關節負荷、使關節磨損加重,體重下降后能減輕關節的損害; 2、防治骨質疏松癥,延緩骨性關節炎在膝關節的發生; 3、適當進行散步、快走、游泳等戶外活動,有助于關節功能的恢復,但應避免劇烈運動,特別是爬山、上下坡和深蹲運動,以免膝關節磨損; 4、注意保暖、防寒濕,避免受涼; 5、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對膝關節骨關節炎的預防同樣具有重要的意義。
腘窩囊腫是關節外科門診常見病之一,腘窩囊腫主要表現為腘窩區域內的囊性腫物。腘窩位于膝關節的后方,邊緣分別由腘繩肌、股二頭肌、半腱肌、半膜肌、腓腸肌構成。
今年64歲的孫女士,無意間在自己右腘窩區域內摸到一個腫物。3月前孫女士在外院接受了“右腘窩囊腫切除術”,這次手術是一個傳統切開手術。手術后第4天,孫女士發現右腘窩又出現約“冬棗”大小腫物,直至20天傷口拆線出院也未消退。術后3月來,孫女士感右腘窩囊腫逐漸增大,伴右膝關節后方腫脹、疼痛,影響到行走及日常生活。經多方打聽,孫女士來到了濟南市中心醫院關節外一科丁遠景福主任醫師的診室。
*資料圖片
了解了孫女士的病史后,丁主任首先對孫女士進行了詳細的體格檢查,右側腘窩處可見一長約6cm的手術瘢痕,內可觸及一直徑約4cm的囊性包塊,質軟,無壓痛,界限清,移動性尚可,右膝周圍輕壓痛,右膝關節活動度可。右膝MR檢查提示:1.右膝關節退行性變伴髕上囊積液;2.右膝腘窩囊腫,與膝關節腔相通;3.右膝半月板損傷。結合病史、體征及影像學檢查,考慮孫女士患有:1.右腘窩囊腫 2.右膝骨性關節炎 3.右膝半月板損傷。 綜合目前病情,孫女士需要進行手術治療。傳統切開手術,創傷大,恢復慢,無法通過膝關節后方切口全部處理膝關節內的半月板損傷。相比之下,關節鏡手術創傷小,恢復快,不僅可以處理腘窩囊腫,同時也可以更好的處理半月板。丁主任為孫女士進行了關節鏡下右腘窩囊腫切除術+膝關節清理術+半月板成形術。術中發現右膝關節內積液,軟骨退變,右腘窩囊腫形成,與關節腔相通,右膝內側半月板后角破裂。針對這種情況,丁主任將退變的軟骨修整,清理關節內積液,并鏡下切除腘窩囊腫,部分切除成形內側半月板后角。術后6天,孫女士順利康復出院。出院后孫女士繼續按照康復計劃進行康復和復查。出院4周后,孫女士再一次來到了丁主任的診室,現在的孫女士已經恢復正常行走。
據丁主任介紹,腘窩囊腫也稱Baker囊腫,是成人和兒童的一種常見疾病。成人腘窩囊腫通常繼發于退行性或炎性關節病或關節損傷,常與鄰近的膝關節間隙相通,尤其是在有膝關節病變的較老年患者中,交通性囊腫因與關節想通,所以含有關節液。囊腫較小時,多數無明顯臨床癥狀。但隨著囊腫的增大,可能出現膝關節后方疼痛、腫脹或存在腫塊(尤其是膝關節伸直時)。對于較小的、無癥狀的腘窩囊腫,臨床上主要以隨訪觀察為主。腘窩囊腫的手術治療,主要包括傳統切開手術、關節鏡微創手術。其中,關節鏡微創手術具有創傷小、恢復快的優勢。
成人腘窩囊腫(Baker囊腫)常與基礎關節病有關,如退行性或炎性關節炎或者關節損傷。囊腫多位于膝關節后方腘窩內側的腓腸肌和半膜肌之間。成人腘窩囊腫通常與鄰近膝關節間隙相通。囊腫的發生和持續存在受后方關節囊和滑囊間交通(兩者之間的壓力差使滑液流向囊腫)以及膝關節間隙與囊腫間瓣膜樣效應的影響。膝關節后方疼痛、膝關節僵硬以及膝關節后腫脹或腫塊是最常見的臨床表現,但多數囊腫較小且無癥狀,僅偶然發現。囊腫通常在膝關節伸展時更明顯。相關關節病的癥狀可能是主要或僅有癥狀。多數癥狀性囊腫不引起嚴重并發癥。然而,腘窩囊腫可能增大、破裂,導致鄰近結構受壓和一系列可能癥狀和體征,包括小腿疼痛、紅斑、遠端水腫等。通常根據臨床表現、體格檢查和輔助檢查來診斷腘窩囊腫,超聲、磁共振是常用的輔助檢查手段。
腘窩囊腫的治療主要包括:關節病變的常規治療、膝關節內注射糖皮質激素、手術切除等方法。腘窩囊腫的初始治療主要針對與囊腫有關的基礎關節內病變,如退行性骨關節炎、炎性關節炎或關節損傷。如果常規治療關節病變后,腘窩囊腫無明顯變化,或伴隨有疼痛、腫脹等臨床癥狀,可考慮膝關節內注射糖皮質激素治療。手術切除一般用于經保守干預措施治療失敗,以及由囊腫引起的明顯功能損害的情況。
傳統手術切除腘窩囊腫,通常切口較長,存在腘窩內的切口愈合困難、囊腫復發、恢復慢、損傷血管神經等潛在風險。而關節鏡手術創傷小、恢復快,僅需要數個長約1cm的小切口就可以完成手術操作,避免損傷血管神經等重要結構。關節鏡手術主要包括治療關節內病變、切除囊腫、修復關節腔和囊腫的交通等手術方式,同時關節鏡微創手術本身也是一種檢查手段,可以探查膝關節內的重要結構,對鏡下發現的病變進行處理。從而,可大大降低感染、復發等風險的發生幾率。
濟南市中心醫院骨關節及運動醫學科,在科主任郭舒亞的帶領下,在運動醫學領域取得了穩定的發展。在常規開展關節鏡下半月板縫合術、前/后交叉韌帶重建術、肩袖修補術、盂唇修復術等手術的基礎上,也順利開展關節鏡下多發韌帶重建術、韌帶翻修術、軟骨移植術等復雜手術,對肩、肘、腕、髖、膝、踝等各大關節的運動損傷的診斷治療,均位于省內前列。致力于為患者提供更好的醫療服務,受到了省內外患者的一致好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