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創傷中心是按照國家創傷中心建設標準建立的創傷一體化救治中心,涵蓋院前急救、外科急診及創傷復蘇單元、創傷綜合病房(TICU)、急診綜合病房(EICU)、創造中心病房五大救治體系。團隊全程管理嚴重創傷的院前救治、急診復蘇、控制性手術、臟器功能支持、確定性手術、康復管理。實現創傷及急危重癥的一體化救治。兩個創傷復蘇單元,滿足急救復蘇、快速評估、緊急損害控制手術;可進行床邊X線及重點超聲評估(FAST),對嚴重顱腦損傷、外科休克、MODS等外科急危重癥的緊急監護、高級創傷生命支持(ATLS)治療等。能進行的急診操作:氣管插管、放置中心靜脈導管、胸腔閉式引流管、留置導尿和鼻胃管。張力性氣胸緊急減壓,氣管切開,心包填塞的心包穿刺,開放性氣胸封閉傷口、胸腔閉式引流,心跳呼吸驟停緊急手術開胸復蘇,血流動力學不穩的骨盆骨折手術進行外固定架、填塞止血等。創傷復蘇單元是完善救治中心整體救治的重要保障。
院前急救由經驗豐富的120 醫護成員組成,可靈活運用院前指數,AIS及Glasgow評分等進行傷情甄別,進行快速高效地院前急救、復蘇和轉送。通過濟南市協同救治系統進行遠程專家會診,指導院前醫護小組救治危重患者,將院內創傷救治平臺前移。
院內分診人員可熟練進行ISS、RTS評分,迅速完成傷情評估。復蘇單元可進行嚴重創傷的早期救治、對顱腦、胸腹部等創傷的分診與早期評估、對多發傷、復合傷的快速一體化處理。創傷中心多學科專家團隊(MDT)全天可實施顱腦、胸腹、骨盆及四肢等部位嚴重創傷的急診手術和后續治療,特別是多系統、多器官復合傷的生命支持及重癥監護。全天24h提供創傷專家會診,節假日無休。
創傷中心是山東大學、山東第一醫科大學碩士、博士培養單位,已經培養碩士、博士研究生數十人,取得大量的科研成果,主編專著十余部,SCI收錄40余篇,獲國家、省自然課題多項。在創傷救治,災難醫學,特別是多發傷救治中起到全省學術帶頭作用,多次舉辦國家及省級創傷大會及醫學培訓項目。
我科為中國醫師協會創傷救治培訓基地(CTCT基地),學科帶頭人為全國排培訓基地主席,全省五次舉辦創傷救治培訓班,參與十余次創傷救治培訓班。我科是創傷救治的主委單位,急救基地的主任單位。積極推動山東省內多家醫院的創傷中心發展,在省內乃致全國影響巨大。我科牽頭成立的中華醫學會中國縣級急診聯盟山東省聯盟,極大地提高了基層醫務人員安全、規范、高效地評估和處置嚴重創傷及群體性創傷能力。
特色:
1.瀕臨截肢傷的保肢技術:創傷中心團隊擅長多發傷、復合傷中嚴重四肢創傷的救治。對于瀕臨截肢的血管損傷、大段骨缺損、瀕臨截肢的軟組織毀損、嚴重肢體離斷傷,尤其合并肢體血運障礙的治療有豐富的臨床經驗及大量的成功救治案例。
2.多發傷、復合傷一體化治療:通過規范從院前急救到急診手術,急診重癥監護的流程,高效的評估轉診及相關醫護人員的培訓,創傷中心團隊成功快速救治多發傷、年處理嚴重創傷患者百余例,多次救治省內數家醫院轉診的復雜疑難病例。
3.交通事故中重度碾壓傷的救治:創傷中心團隊在趙剛主任的帶領下,逐漸形成了交通事故中重度碾壓傷的治療專長,對于碾壓傷患者能及時做出急診評估、救治,多次在國內外重大學術活動中交流、分享、救治水平屬于國內領先。
4.多學科協作診療模式:目前我院整合急診科、骨科、神經外科、胸外科、泌尿外科、普通外科、整形外科、輸血科、重癥醫學科、麻醉科以及介入放射專業醫技科室等數十個相關科室優質資源,建立多學科創傷救治團隊,為患者打造綠色、快速診療通道和“一體化”聯合救治模式。
5.創傷性復雜創面治療:我科為中國醫學裝備學會創面修復分會復雜創面治療專委會主辦單位,創傷中心團隊成功治療數百例急、慢性難治創面患者,多次主辦全國級別創傷復雜創面相關學術會議及相關培訓。
6.警醫聯動:我院創傷中心被指定為濟南市警醫聯動掛靠單位,使得道路交通傷急性危重癥傷員能得到快速及時、專業有效的醫療救援救治,提高搶救成功率,降低死亡率和致殘率。
7.全國急診引領單位:鑒于我科在創傷急救方面的突出貢獻,及全國急診創傷救治的的領先地位,創傷中心及學科帶頭人趙剛主任于2020年10月被授予全國急診引領單位及“急診引領者”榮譽稱號。
科室人員構成:
創傷中心一線醫護人員75人,醫師29人,護士46人。其中山東大學博士生導師1人,博士6人,在讀博士1人,碩士24人;創傷中心與其他學科組成MDT團隊。
星期一 | 星期二 | 星期三 | 星期四 | 星期五 | 星期六 | 星期日 | |||||||
上午 | 下午 | 上午 | 下午 | 上午 | 下午 | 上午 | 下午 | 上午 | 下午 | 上午 | 下午 | 上午 | 下午 |
患者范先生騎電動車不慎摔傷左髖部,當時即感左髖部腫痛,活動受限,撥打120由急救車送到我院急診外科,拍片檢查結果示左股骨轉子間骨折,隨即收入創傷中心準備行手術治療。林濤副主任醫師根據患者術前X線及CT三維重建檢查結果分析,患者左股骨轉子間骨折股骨轉子間骨折為OTA/AO分型中的A2.3型,骨折斷端前后移位明顯,是一種復雜的骨折類型,復位較為困難。
難復性股骨轉子間骨折真實面目是X線片正位骨折對位可以接受,側位骨折矢狀位不穩,骨折近端向前方、骨折遠端向后方成角移位,該患者更為復雜的是骨折斷端前方有游離骨折片,常規鉗夾復位方式可能會導致骨折片異常嵌插或再骨折。高長虹主任醫師、林濤副主任醫師團隊經過周密仔細的術前討論和準備,如期為患者行手術治療,術中采取骨折近、遠端分別予以微創復位方式,完成髓內釘內固定手術,X線正、側位骨折對位對線良好,骨折斷端前方骨折片位置良好,術中及術后后透視圖像如下:
*術中
*術后
股骨轉子間骨折是老年人最常見的骨折之一,首選治療為閉合復位髓內釘內固定手術治療,其中骨折的復位是所有治療環節中最核心的部分,轉子部是對于力學要求非常高的部位,復位不良會導致內置物位置欠佳和缺乏保護,最終導致手術失敗。由于附著于大轉子上的臀大肌、臀小肌和附著于小轉子上的髂腰肌走行方向與下肢力線不一致,在牽引患肢、解除斷端交鎖的狀態下上述肌肉牽拉是導致股骨轉子間骨折側方移位,即難以復位的主要原因。其中軟組織夾板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前方的髂骨韌帶和髂腰肌,后方的旋后肌群和外側的臀中肌、股外側肌都參與復位。這對醫生的手術技巧要求很高。我院創傷中心是按照國家創傷中心建設標準建立的創傷一體化救治中心,涵蓋院前急救、外科急診及創傷復蘇單元、創傷綜合病房(TICU)、急診綜合病房(EICU)、創造中心病房五大救治體系。團隊全程管理嚴重創傷的院前救治、急診復蘇、控制性手術、臟器功能支持、確定性手術、康復管理,實現創傷及急危重癥的一體化救治。擁有豐富的骨折治療經驗,不斷開展新技術、新項目,為患者提供更優質的醫療服務,為泉城百姓的健康保駕護航!
高處墜落傷是高能量損傷,屬于暴力較大的損傷,損傷發生旳部位常較廣泛,但內重外輕。無論人體哪一部位著地,一次外力往往在頭、胸、腹、骨盆、脊柱及四肢同時發生損傷。體表損傷主要是大片狀擦傷及挫傷,多分布在部位,而骨質和內臟損傷重,常傷及生命的重要器官,救治難度大,因此死亡率很高。
近期我院創傷中心組織MDT團隊(多學科會診)成功救治一例從10米高處不慎墜落患者?;颊?5歲,2021年12月13日下午14時至我院急診創傷中心,值班醫生迅速搶救,生命體征暫時平穩后完善相應檢查,CT檢查顯示:1、蛛網膜下腔出血;2、雙側肩關節脫位并右側肱骨大結節撕脫性骨折;3、右側5-8肋骨折;胸12椎體壓縮性骨折;第1腰椎左側橫突骨折;4、骶尾椎多發粉碎性骨折、骶管狹窄;左側髂骨骨折。
患者病情危急,創傷中心值班醫生立即匯報趙剛主任,趙主任立馬趕到現場,同時協調麻醉科、手術室、血庫、介入室、脊柱科科、胸外科等相關科室做好應急措施,但患者血壓下降迅速,血色素水平很低,說明患者體內仍有重要血管損傷,出血不止,時間一長必定嚴重危及患者生命,根據損傷控制原則,必須首先處理大血管損傷,通過綠色通道進入介入室,邊抗休克邊迅速栓塞腰動脈等重要損傷血管,手術順利。
介入止血治療后,創傷中心醫生床邊給患者行骨盆骨折外固定架固定術,后轉入重癥醫學科,患者生命體征穩定后,脊柱外科于2021年12月20日行胸12骨折、腰4、骶-髂骨固定、融合、椎管減壓術。術后給予抗炎、止痛對癥處理,現已好轉出院。
創傷中心趙剛主任介紹:高處墜落事故的發生率高、危險性極大。因此,減少和避免高處墜落事故的發生,是降低建筑業傷亡事故的關鍵;同時正確及時的應急救援工作也是減少事故傷亡的有效途徑。當發生高處墜落事故后,搶救的重點放在對休克、骨折和出血上進行處理。該名病人在行緊急介入時,股動脈波動已經難以觸及,血壓40/20mmHg,這種出血位置不明的,嚴重創傷性失血性休克,很難搶救,兩個通道輸血也止不住血壓下降,因此當機立斷進行介入,介入后血壓就回升到了95/57mmHg,造影和止血非常有效。我們今年以來已經成功救治十余例相關病人。
周四上午,正在門診三樓五診區接診的繆博副主任醫師被一陣爽朗的笑聲吸引,只見一位老年女性病人被兒女用輪椅送入診室?!罢媸翘兄x您了,讓我這么快就能站起來!昨天,我在家已經可以走到廁所了?!闭f話的正是骨盆骨折內固定術后1個半月,第一次來門診復查的70多歲的李女士,也是我院采用微創通道螺釘技術手術復位固定骨盆骨折的第一位患者。
繆博主任介紹,骨盆骨折約占全身骨折的3%,主要年齡段發生在15~30歲和50~70歲。年輕人群中,骨盆骨折主要發生在高能量創傷的男性;而老年人中,女性隨年齡增長骨質疏松加重,可因單純跌倒而導致骨盆骨折。高能外傷所致的骨盆骨折出血量大(1000ml~2000ml),同時易合并盆腔臟器和大血管的損傷,發生創傷失血性休克和臟器破裂,危及生命并造成嚴重的并發癥,死亡率高。國外的經驗表明,活動量大的老年患者遭受嚴重高能量傷害日漸增多,看起來簡單的恥骨支骨折仍然會發生大出血導致死亡。手術切開復位鋼板螺釘內固定骨折斷端是目前對于高能量損傷所致的骨盆髖臼骨折的首選治療措施,但骨盆骨折手術創傷大,時間長,老年患者一般不能耐受。老年骨盆骨折患者過去多采取臥床休養的保守治療措施,因長期臥床會產生各項嚴重并發癥,同時日常護理中易發生骨折斷端對臟器和血管的二次損傷,仍會發生較高的死亡率。
近年來,為了能重建骨盆的穩定性,減少骨折斷端出血及二次損傷,對于發生低能量損傷的骨盆骨折的老年患者,多采用外固定架固定。但是外固定架會給患者帶來很多不適感和生活的不便,例如釘道的疼痛和炎癥持續產生分泌物,外固定架對膨隆的腹部的卡壓使患者不能坐起,因為外固定架的存在患者無法穿褲子等。
李女士因一次意外,造成右側鎖骨和骨盆骨折,由繆博主任團隊收治到創傷中心病房。李女士基礎疾病較多,有嚴重的高血壓、缺血性心臟病,還接受過冠脈支架手術。而且,李女士的骨質疏松嚴重,右鎖骨發生了遠端和近端雙骨折的少見情況,骨盆也是恥骨上下支骨折合并髖臼前柱骨折。堅強的李女士對于自己的傷情并沒有恐懼,反而是勇敢地迎接病魔的挑戰,為了能更好的恢復運動功能,提高今后的生活質量,她毅然決定接受手術治療。對于在鎖骨的兩端各固定一枚鋼板,她完全能夠接受;但是對于骨盆骨折外固定架固定的手術方案,她卻猶豫了。但是李女士的骨盆骨折較為不穩定,且髖臼前柱骨折位于負重區,如果采用保守治療,必須長期絕對臥床,發生VTE及其他并發癥的風險很高。
繆博副主任醫師帶領醫療團隊根據李女士的實際情況,結合目前國內的先進的治療手段,為她量身制定了微創通道螺釘內固定恥骨上支和髖臼前柱骨折的治療方案。目前,通道螺釘技術是國內剛剛興起的微創手術技術,它對于手術者的技術要求非常高。手術醫生要在患者的直徑僅有1~1.5cm的且帶有一定弧度和斜度的恥骨上支精準地打入一枚直徑為6.5mm,長度為100mm以上的螺釘,稍有不慎就會損傷到恥骨支前方腹股溝韌帶內穿行的股血管和股神經,造成不可收拾的結果,而完成這么復雜而精準的手術,僅僅需要在患者恥骨結節下方切一個1cm左右的小切口。目前我省只有幾位骨創科專家掌握這項技術,還有幾個兄弟醫院正在使用手術機器人引導下摸索學習和實踐這一新技術??姴└敝魅吾t師和醫療團隊的醫師們,憑借扎實的微創內固定技術和對骨盆解剖結構的熟練掌握,僅在普通的術中C型臂透視引導下,用時1個小時左右,順利完成了我院第一例通道螺釘微創內固定骨盆骨折的手術。而且,我院這例手術不但固定了恥骨上支骨折,還固定了髖臼前柱骨折,難度更高,這也是對于通道螺釘技術的一次新的嘗試和突破。
李女士在術后第1天就可以坐起進食和飲水,并開始在醫師指導下進行腿部功能鍛煉,其右側腹股溝區的疼痛也緩解了,她對這次手術的效果非常滿意。經過創傷中心醫護團隊的精心呵護,悉心指導患者功能鍛煉,術后2周,李女士就順利出院。出院后,李女士在家中繼續遵照醫師的指導進行功能康復訓練,并按照醫囑在出院后1月左右來門診復查,于是,出現了文章開頭的那一幕?,F在,李女士對自己的康復和日后的生活更加充滿了信心。
繆博主任團隊現有醫生5人,其中副主任醫師3人,博士2人,碩士3人,擅長四肢和骨盆復雜骨折的復位和各種內、外固定,斷肢(指)再植,皮膚軟組織缺損多種帶蒂皮瓣轉移或游離皮瓣移植修復,上肢神經、肌腱不可逆損傷的功能重建等手術。尤其是在手足外科疾病和畸形及創傷的修復重建,以及四肢和骨盆的微創手術復位和內固定治療上,有著豐富的經驗。同時,繆博醫師團隊積極參與全國和全省的學術交流和技術培訓,開展新技術,拓展新領域,不斷填補我院創傷骨科和手足外科的技術空白。
繆博 · 副主任醫師
繆博,濟南市中心醫院創傷中心副主任醫師,醫學博士,留美學者。山東康復醫學會手足外科分會副主任委員,山東省醫學會手外科學會委員,山東省醫學會顯微外科學會委員,山東省醫學會骨科學會足踝專業學組委員,山東省醫學會手外科分會足踝專業學組委員,山東省醫師協會手足外科學會委員,濟南醫學會顯微外科學會副主任委員。
專業特長:從事創傷骨科與手足外科臨床診治工作20余年,對于四肢和骨盆各型骨折的修復,對于手、腕、足、踝創傷、運動損傷和畸形矯正的診治,有豐富的臨床經驗。
科研教學:國內外學術期刊發表論文10余篇,SCI收錄1篇,主編論著2部;獲得省醫學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
門診時間:周四全天